目前,打擊樂藝術蓬勃興旺,全國各地交流比賽、創作研討活動頻繁,各種打擊樂培訓班及民間團隊空前活躍,從幾歲的娃娃到青少年打擊樂夏令營直至老年鼓樂團,一個個訓練有素的打擊樂文化群體應運而生。普及與提高是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學習打擊樂特別是西洋打擊樂最基本的樂器是小鼓(俗稱小軍鼓)。大部分學生及專業人士演奏選用的曲目基本上是國外作曲家編寫的作品,而國內現時專為打擊樂及小鼓編創的適用于打擊樂學習、演奏并具有中國特色的曲目還很缺。
在前不久結束的東北地區打擊樂比賽中,筆者發現很多年輕甚至是業余選手不約而同地演奏了《節日》、《林中拾趣》及重奏《哥倆好》等小鼓作品。這些曲目都是來自趙紀先生創作的《節奏世界—小軍鼓中國作品集》(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選手們演奏的這些作品,雖然在技術上尚有改進的地方,但是在表演上卻給人以十分自信、流暢、清新的感覺。他們一掃在演奏其他小軍鼓作品時的那種背譜的生澀和呆板,而是像自家人講自家事那樣滔滔不絕、得心應手,十分生動。
為什么這些選手能夠有如此上佳的表演?這還得從這些作品本身來尋個究竟。
《節日》依照作者在自序中講述,是展現東北農村喜慶春節的情景。趙紀巧妙地變化著秧歌節奏,讓它從單純為秧歌伴奏的角色提升為表現沸騰狂歡的場景及歡欣愉悅的感情。樂曲開始是一小段很有號召力的前奏。我們知道,在北方廣大的農村地區,逢年過節時,老百姓都有熱熱鬧鬧的風俗??偸怯幸恍┣霉陌咽?,把鑼鼓家什往街上一搬,先熱熱鬧鬧地敲起來。歡慶的鑼鼓一下子把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作者在引子部分巧妙地借鑒了這種傳統。不對稱的節奏,不完全小節開始的樂句既熱烈又風趣,它順理成章地拉開了節日熱鬧喜慶場面的大幕。連續不斷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單擊音與重奏形成的對稱樂句交相輝映,既刻畫出節日期間人們忙碌的身影,又描繪出歡快熱鬧的節日氣氛。作者把外國傳統的小軍鼓重音演奏與中國民間鑼鼓“句句雙”、“馬腿兒”結合得如此精妙,令人嘆服。在接下來的樂曲中,類似的手法多次出現,每次出現都給人以新穎、別致的感覺,節日的歡樂、喧鬧的場景呈現在你的面前。其中一段七拍子的對句尤為精彩,它酷似兩人對話,聲音不大,很知心也很投機。這一段弱奏在技術上很難,不易控制。樂曲中多種鼓糙的使用擴大了小鼓的表現力。其中一段定音鼓糙和刷子同時并用很有想象力,輕歌曼舞,又像裝扮怪異的丑角在秧歌隊伍中插科打渾。全曲結束段是異常火爆的秧歌,這一段尾聲與引子前后呼應,樂曲的結構十分精練。綜觀全曲,作者使用了大量目前在世界上盛行的小鼓演奏技術,又將它們與極富中國特色的節奏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把節奏做旋律化的處理。段落、氣口安排得嚴謹清晰,一氣呵成。應該說,《節日》是近些年來出現的為數不多的成功之作。
《林中拾趣》是四個獨立成章構成的組曲。這是一組宣揚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的作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森林是人類的朋友,它不僅給予我們無法取代的益處,同時也以它默默奉獻的博大胸懷,讓人類體會到和諧與和平。作者更大聲疾呼:大自然就像一架天平,人類只有經過不懈努力使這架天平保持平衡,才能最終得到自由。這個主題是崇高的,它將小鼓的表現范疇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與《節日》在表現手段上不同的是,《林中拾趣》采用了大量的打擊樂組合。所謂“組合”就是一個人同時演奏多件打擊樂器,少則幾件,多則幾十件。這些組合可以是一件樂器為主,其余為輔;也可以是把組合中所有的樂器作為一個表現整體。《林中拾趣》的組合基本上屬于前者。
組曲《鳥的世界》和《森林的呼喚》兩首樂曲中,作者巧妙地利用音色各異的打擊樂器及鳥哨模仿各種鳥鳴。這些色彩斑斕的小精靈或獨唱或對話,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用多種打擊樂器演奏的小動物舞曲形象逼真,動感十足。在樂曲中我們不僅感受到大森林的美麗多姿、生機勃勃,同時也體會到置身其中的舒暢。樂曲中木魚奏出的自由節奏,酷似啄木鳥在啄食,以一組木魚奏出的雙聲部舞曲又形象地刻畫出啄木鳥的憨態可掬。我們可以聽到乳毛未脫的雛鳥在林地上撲打著小翅膀的沙沙聲,又可以聽到所有鳥兒和諧共處、翩翩起舞的舞曲。小鼓始終在這兩首樂曲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它時而奏出有著強烈號召力的進行曲,時而又為即將開始的舞曲做節奏上的鋪墊。在連續的9/8拍舞曲中間,小鼓又奏出我們熟悉的東北秧歌。
近年來,我們的舞臺上出現過多種中外打擊樂組合,這些組合或是宣泄某種強烈的情緒,或干脆是炫技,像《鳥的世界》、《森林的呼喚》這樣的繪聲繪色、形象逼真的組合,實在是鳳毛麟角。
組曲中,《追獵》是最為風趣的一首樂曲。均勻、急速的16分音符,突然而至的桶桶鼓,大鼓的強擊,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追逐小動物的場景,活靈活現,精彩逼真。在人跡罕至的大森林深處,許多小動物是不怕人的。你追它,它就圍著樹干兜圈子,你一停下來,它就回頭瞅瞅你,很有意思。作者用時強時弱又十分均勻的小鼓快速單擊來描繪追逐,而用桶桶鼓和大軍鼓的強擊聲刻畫兜圈子的情景。
快速、均勻、連續不斷的單擊是當前很時髦的小鼓演奏技術。在多數作品中,它是以炫技的姿態出現。在《追獵》中,作者賦予它鮮活的形象,一百多小節統一速度,均勻又時強
時弱的單擊,在技術上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演奏者扎實的基本功。
《號子》是組曲中第三支樂曲。這首《號子》是根據東北林區的抬木號子《哈腰掛》創作的。一開始,樂曲是以三拍子進入。前二拍是領唱,第三拍是大家齊聲吼叫的“嗨”,隨著勞動強度的加大,樂曲由三拍子變為二拍子,速度越來越快,以至每拍不分領與合,共同呼喊出“嗨!嗨”直至結束。作者在“自序”中對這首樂曲做了非常精彩的描述。我就不在此贅述了。
《哥倆好》是一首小鼓二重奏。
構建和諧社會,要從點滴做起。趙紀先生抓住了生活中一對朋友從和到反目再到和的全過程加以描繪,繪聲繪色,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樂曲一開始是兩個朋友一唱一和的舞曲。作者在這里將中國的秧歌點與搖滾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象地將兩位朋友友好、和睦、互相禮讓的關系呈現出來。三連音的出現在這一對朋友間布下陰影。這個陰影越來越膨脹,以至于各不相讓,爭斗不可開交。經過暫短的沉默,樂曲開始的主導節奏緩緩再現,矛盾逐漸化解,帶有搖滾色彩的圓舞曲、秧歌相繼出現。最后是一段兩個聲部共同完成的.‘句句雙”。在舞曲戛然停止后的最后兩小節,甲問乙“OK?”乙肯定地回答"0K!”二人攜手共同完成了全曲的尾聲。這個小小的結尾很別致,也很新穎,是強調“哥倆好”的“好”字的升華,是全曲的點睛之筆。難怪聽眾都對這個獨出心裁的結尾發出會意的笑聲。
綜觀上述三首作品的共同特點,一是主題鮮明;二是突出了民族特色;三是洋為中用,中外結合,雖使用了大量的國外小鼓演奏技術,但能加以消化,為我所用;四是適于舞臺表演。也正是由于有了這些特點,所以在前面提到的打擊樂比賽中有很多選手選用它。一些音樂院校、演出團體已經把它納入教材并推向了舞臺。相信這些作品一定會廣泛流傳。
我也了解到,趙紀先生又在醞釀著新的采風計劃,我們期待著他的新作早日問世。
2015-2023 版權所有 尚霖樂器(宿遷)有限公司
聯系人:劉偉
電話:0527-85685008
手機:17751079528
傳真:0527-85681189
郵箱:cindy.wang@trmisq.com
地址:江蘇省泗陽縣李口鎮通達大道23號
備案:蘇ICP備16047398號-1